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全面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
自我认识的难处在于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只有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
(一)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个体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要超出自身来认识自我,必须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来进行。大学生应积极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其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
(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相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自我。“自尊=成就÷抱负”,说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他的成就,而且取决于他的抱负水平,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过去的成就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指向未来的抱负水平越高,个体则越不容易满足,越难对自己作出肯定的评价。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过不去。
(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可以为个体认识自我提供途径。个体正是在从事各方面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有利于他们客观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