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是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常考的科目。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既需要考生积累足够的素材,又需要考生有较好的文笔。这当中,素材的积累更重要一些,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把文章比做一顿饭,素材便是其中的“米”。本文就对“二维码收礼金”现象这个热点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背景链接】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其对社会架构、人性、道德、规则等带来的冲击和颠覆是前所未有的。这其中,既有好的,也有坏的,而且好坏也是在转换之中。
经过时间的沉淀,当初不被理解的新鲜事物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初看似风靡一时的却最终被淘汰。新事物的出现之后表现地如此具有冲击力,也让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的人群产生不同想法。
4月22日,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个婚礼现场,伴娘居然在脖子上挂支付宝的收钱码收份子钱。伴娘解释,用收钱码是和新人商议过的,并不是为了向宾客要钱,也没有觉得不妥,二维码收礼金是否合适引发争议。年轻人认为挺好玩,很新潮,中老年人却普遍觉得有太大不妥,认为是对宾客的不尊重,而且很势利。新潮和传统人情的碰撞,由此引发出道德上的困惑。
【存在问题】
送出精心挑选的礼品,其实是一种“发送信号”的模式,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而真接送礼金,则把人们的情意货币化,这是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市场社会的表现。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克斯·塔巴罗克就表示:“作为经济学家,我认为最好的礼是现金,但是不作为经济学家的我则反对这种观点。”
随着二维码支付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了传统的现金支付,连街头乞讨的乞丐都开展了扫码支付的业务。那么用二维码收份子钱这样方便快捷的办法,为何遭到如此多人的反对?有一部分人认为,去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是为了祝贺新人,包一个红包随份子钱是为了沾沾新人的喜气,更是一份心意。他们希望社会上还能保留一些传统,甚至这些传统会增加一些麻烦,但是这种麻烦往往也蕴含着人情往来的温情。还有些人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新鲜事物,这或许是他们反对二维码收份子钱的根本原因。
【事件影响】
礼金从现金红包变成了二维码转账。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可能又是一种理性选择。可是从伦理角度上讲,这何尝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化的表现?
在许多人的心里,希望社会还能保留一丝人情味,还能有一些传统存在。一些传统看起来会增加一点麻烦,但这种麻烦是社会温情的必要成本。在很多时候,人们看不惯“遮羞布”,其实“遮羞布”的存在,证明人们还有一点追求,还有一点顾忌。如果有一天,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功利化了,连最后的“遮羞布”都不要了,这样的社会就显得过于直接了。这种传统心态,在一些老人身上更加明显。
“二维码收礼金”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困境。从经济学上讲,或是一种进步,从伦理学上讲,却让人不舒服。不管如何,人际关系直接化、粗暴化、功利化,应该不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的。
【对策措施】
一是理性看待二维码收礼金的现象。对于出现在身边的新生事物,人们总习惯于以更加挑剔和苛刻的目光去看待它。而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新生事物挑剔苛刻,充满了不信任感,并不是新生事物本身有什么不好,只是因为我们在惯性思维之下觉得“看不惯”,担心它会招致什么不好的后果。
二是“二维码收礼金”却会让一些客人感受到“道德捆绑”与压力,还是少一些为好。在市场化进程中,一些人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手段,将所有手段都物质化、商品化。“二维码收礼金”是大写了“金”,小写了“礼”,容易让科技变成功利的“帮凶”,即便初衷不是,但是这样的方式难免会让重礼的长辈失望。所以,收礼金还是走走传统的方式,来点含蓄的作风,别让那互相尊重的程序变成了冰冷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