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接受一个跑长途的任务,是给工厂的大食堂拉土豆。那次开卡车去的是一个很偏僻的乡村。
一切都弄妥了,土豆也装上了,似乎可以走了。但是,在村办公室,采购员、村长、会计三个人已经喝成了知己,我只好悄悄地溜了出来,躲进卡车的驾驶室里。
我打开了车上的暖风,加上皮大衣的暖气,加上刚才陪着喝的两杯酒,睡意很快向我袭来了。当我刚刚要睡着的时候,便听到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
我立刻坐正了身子,发现敲门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
小女孩穿着一身补满了各种颜色补丁的棉袄棉裤,正胆怯地看着我。女孩给我行了个队礼,说,叔叔,你买不买黄豆?
不买了,谢谢你吧。
叔叔,你买吧。我妈妈说,卖了钱,给我做花衣服……
小女孩说着,泪蛋蛋就滚了下来。
我跟着这个小女孩儿往她家的方向走,月光下我分明看到,小孩的鞋露出了脚趾。多好的女孩儿啊。我在心疼这个女孩的同时,竟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自豪起来。这是不是另一种残忍呢?
小孩儿,黄豆是你家种的么?
是我一粒儿一粒儿在地里捡的。你买吧,可好了,我是少先队员,不会骗你的。
你几年级?
差不多二年级。
怎么会差不多二年级了呢?
老师说的。老师说,曼子,你差不多够二年级了。叔,我们班几年级的同学都有。
小女孩的家是一幢泥房。屋子里漆黑一团。一盏小油灯被点亮了。我这才看清楚,小女孩的母亲很年轻,怀里还抱着一个叼着奶头的孩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只在昏暗的油灯下,依稀可见火炕上摊放着一条败絮丛生的被子。
小女孩立刻把黄豆取了出来。只有小半面袋黄豆。
小女孩儿蹲下来,挽下面袋口,仰着头,让我看。
我拿过油灯看着,然后又看看小女孩儿,看得出小女孩黑黑的眸子里很紧张。
我站了起来,问年轻的母亲,多少钱一斤?
年轻的母亲干着嗓子说,两毛钱一斤?行么?
我问,这些有多少?
小女孩抢着说,15斤。
我掏出了3块钱,递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接过钱,立刻递给了她的母亲。小女孩很高兴,仰着脸,看着她的母亲,笑得很甜。
我想了一下说,3块钱,够做花衣服的么?
于是,我又掏出10块钱,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说,这钱一定得给孩子做花衣服。
回到卡车上,我发现那个小女孩也跟着跑了回来。她说,叔叔,你睡吧,我在外面替你看车。说着,她站在车旁,机警地看着周围。
我下了车,把小女孩抱到驾驶室里,并取出随车带的罐头给她吃。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
我问,你怎么不吃呢?
小女孩说,留着给妈妈和弟弟吃。妈妈有病,没有奶水。
于是我取出所有的吃食,都给了这个女孩,说,走,我送你回家。
回去的路上,看到小女孩抱着罐头不好走的样子,我便蹲下来背着她走。小女孩在我的背上咯咯地笑着——这是天使的笑声呵。
送小女孩回来后,我歪在驾驶室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清楚地看见,在瑟瑟的寒风下,在连着天边的田野上,那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儿,擒着一条面袋,一颗一颗地拾着地面里被遗弃的黄豆。
是啊,我真的想把15斤黄豆分成若干个小袋,送给包括我女儿在内的那些城里的女孩儿,让她们体验一下,女孩与女孩,该有多么大的不同啊。
1.文中写“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与提示]
2.作者在文中写自己“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感到自豪起来”,又说“这是不是一种残忍呢”,从本文看:
(1)“自豪”是因为什么? (2分)
[答案与提示]
(2)又认为是“另一种残忍”又是为什么? (2分)
[答案与提示]
3.对比是本文用得较多的手法,试举两例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
[答案与提示]
4.下面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刻画小女孩的外貌,用笔简省而集中,但作用都很鲜明。
B.文章的细节描写较有特色。如写小女孩“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中的“轻轻的”就写出了小女孩的懂礼貌和略有胆怯的神情。
C.本文写小女孩的母亲,是为了刻画小女孩对亲人的又一个侧面,使主人公形象更丰满。
D.在我问黄豆有多少时,小女孩抢着说15斤,表现了小女孩急于卖出黄豆的迫切心情。
E.全文结尾段是作者对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孩子的批判,希望她们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