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阅读中的主观型题是指概括、推断材料所反映的作者的态度观点或主旨类题目。主观型题目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具体来说,也就是能否通过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分析文章思路从而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片段主旨。
识别主观型题目的方法主要是看其问法。就题目问法来看,主观型题目一般的问法有“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主要说明”“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等形式。而从历年真题来看,主观型的题目的材料,从体裁上来看多为议论文。
解决主观型题目的关键,在于分析文段的结构。通过分析结构来逆向推导作者的行文脉络,得到文段的主题词和论述的侧重点,从而得到观点。具体的解题步骤为:
(1)以句为单位,通过句子主干分析法提取句子中的有效信息。
(2)按照文段顺序,依次分析两两句子的结构关系,进而得出文段的整体结构。
(3)通过结构得出文段的主题词(文段论述的中心对象)和侧重点。
(4)比较选项,选择一个与侧重点描述最为接近的选项。
下面行测题目为例,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进行解题。
【例1】先秦儒家的“人情—秩序”理论一方面确实存在压抑人性、压抑情感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它是站在治世的高度探寻人生修养之艺术,将个体性情自由与群体政治需要融为一体,把情感发动与秩序建构统一起来,为治世之道开出了一剂良方。先秦儒家的这种治世理论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如今,我们在强调个性自由的同时,也应当为这种自由设定一个便捷:社会和谐,唯有如此,个体真性情的发动才能具有合理性和适当性,个体与社会才能达成统一,而这正是和谐社会建立的根基。
A.时代特征
B.现实意义
C.独特价值
D.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答案为B。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到题目问法为“主要说明”,是主观型题目,通过分析材料结构得到答案。本文段结构为:
(1)人情—秩序”理论的消极因素;
(2)理论的积极价值。
如今,(3)理论对现时社会的启示。
从行文脉络来看,(1)(2)两句从反正两个方面论述了题目中所提到的理论,从内容来看,作者的倾向性是强调其积极意义和价值。(3)句由(2)句的积极意义过渡到开始谈论对现在社会的启示。如果文段只有(1)(2)两句话,那么就选个C,主要内容是其独特价值,加上(3),有这个理论开始转向描述启示,启示不是为了说明价值的重要,而是正反两方面的价值是为了引出这个对现实的启示,理论对现实的启示是侧重点,主题词是题干中提高的儒家的这个理论。
【例2】生命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几乎每一位生物学家都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进行探索。尽管在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大量的描述性数据,但是科学家能够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得出一个整体的概念吗?例如,生物是如何运作的?系统生物学这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希望。它试图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联系起来,利用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让生物学研究更加量化。不过,现在还无法得知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最终让科学家理解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获取描述性数据是生物研究的必要条件
B.系统生物学为解开生命之谜提供了可能
C.如何从生物学数据中得到生命全景还是未知
D.对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进行科学解释即将成为现实
【解析】本题答案为C。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到题目问法为“主要说明”,也是主观型题目,通过分析材料结构得到答案。本文段结构为:
(1)生命很复杂,还在分散研究。
(2)提出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整体图景。
(3)系统生物学提供了希望。
(4)对希望对解释。
不过,(5)系统生物学所涉及对方法是否有效还是未知对的。
从行文脉络来看,(1)是一个引子,描述了现在生命研究领域研究分散的现状。(2)从现状中提出问题,能否得到整体图景,这个问题是文段论述的中心对象,可以排除AB,论述对象不对。(3)(5)是对(2)问题的解决措施。文段这里的话,这个“希望”是重点。(5)作者来了一个转折,认为这种“希望”是未知的,主题词的论述角度从“希望”变成“未知”,可以思考一下这两个角度的关系,从语义很容易判断是后者对前者不是解释或者并列,而是转折,侧重点应为后面的“未知”。所以可以得到文段的一个总体思路:在生命整体图景这个问题上对新出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进行说明分析,然后给出态度:未知。
【例3】每个人的德性都与公共生活紧密相关。现代国家中的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分子,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完全超越利己动机的公益慈善。事实上,追问人的本性,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向善、为善的一面。与其说这是完成他的社会责任,不如说这会给他带来助人的喜悦和欢愉。这既是本性,也是权利。那种片面地将公益慈善视为社会精英特权或某些组织禁脔的思想,是无视人之本性的陋见,不利于公共伦理和公共道德的形成,是阻碍现代公民意识生成的绊脚石。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德性与公共生活紧密相关
B.行善给人带来喜悦和欢愉
C.做善事是社会成员的权利
D.不正确的慈善观危害甚大
【解析】本题答案为C。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到题目问法为“意在”,也是主观型题目,通过分析材料结构得到答案。本文段结构为:
(1)德性与公共生活相关。
(2)公民离不开公共生活。
(3)公共生活的内容。
(4)公共生活是本性。
(5)既是本性,也是权利
(6)不把公共生活当权利的观点是错的。
从行文脉络来看,(1)是提出论文的问题:公共生活。(2)(3)分别论述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和内容。(4)(5)(6)是一个句群。其中(5)是一个过渡句,点名公共生活是本性,也是义务。作者的观点呼之欲出:重要的公共生活是公民的本性,也是公民的权利,不把它当权利来看是错误的。比较四个选项,AD选项与文段论述角度侧重不同,可以排除,B是本性,C是权利,两者比较,其中B对本性的概括不及C对权利的概括的全面,再者,对于把公共生活看做本性容易理解,但是认识到其是权利较难,作者在全面的基础上更倾向于说明后者,所以C比B更优。
教育专家认为,通过三道题可以看出,只有立足于材料,进行结构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材料,做出正确选择。方可在2017年选调生招聘考试中一举成功。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