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镇地处滇西边陲,位于开放、文化、生态、和谐的芒市东北部,是德宏州和芒市两级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进出德宏的重要门户,东、北接保山市龙陵县象达乡、龙山镇、河头乡,西、南连风平镇、轩岗乡,境内320国道贯穿南北,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芒市大河沿西而过,大河两岸景色迷人,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城、坝、山相结合的境内绿树婆娑,风光旖旎,风情迷人,民风淳朴。芒市镇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镇,居住着汉、傣、景颇、德昂、傈僳族等民族,傣族占主体。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有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阔时节、干朵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每个村寨均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如芒核的傣族织锦、拉怀的竹编工艺和佛板雕刻、大湾的象脚鼓和笋叶帽、松树寨的民间传说和傣族绿叶宴。
城、坝、山相结合的芒市镇,犹如芒市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管政府再有多难,都不能难了教育。”多年来,芒市镇的教育事业始终与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同步,如今更是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芒市镇教育事业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顾芒市镇教育历程,解放前,芒市镇小学(原城郊乡小学)辖区仅有1所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派教师先后开办了油菜地、坝竹、芒核、回贤、街坡、大湾、松树寨、拉怀、松树寨等小学。1975年以后,学校数发展到顶峰,全民办教育,村村寨寨建学校,学校数到达54所,民办教师也随之增多。
从历史中走来,芒市镇小学曾经在“双语双文”教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差异化‘配餐’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成绩斐然。芒市镇小学成功的“课改”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得到省、州、市有关领导、专家的认可,并在全州各县市学校得到一定推广。
目前,芒市镇辖区10个村民委员会,133自然村,181个村民小组,最高海拔2377米(云茂),最低海拔807米(芒核),辖区总人口44361人,居民9625户。芒市镇中心校辖区学校共有18所小学(其中完小10所,教学点9所;寄宿制学校7所,半寄宿制学校3所),有在校学生3699人(其中1—6年级学生总数2916人,学前班学生数783人;少数民族学生2153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8.2%),115个教学班,教职工224人(其中专任教师216人,工人5人,会计1人,校医2人)。
多年来,芒市镇中心校以“办适合孩子教育,造孩子成长乐园”办学理念为引领,学校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坚持履职、宽容、合作的团队理念,确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名校”远景规划,修订新的办学目标为“培养三好少年,创建美好四园”(即三好:学习好、习惯好、道德品质好,四园:学园、乐园、家园、花果园),至此,学校内涵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学校工作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在改革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坚持全镇小学教育一盘棋;坚持教育教学是中心工作。鲜明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孩子获取知识、追求理想的摇篮和乐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温馨、和谐的校园里学得开心、舒心,并且乐学、会学,得到健康成长,努力办出人才辈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诚 敬 勤 乐”校训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确定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作出了更好的诠释,鞭策每位师生具备“诚实、真诚,尊敬、敬业,勤学、勤劳,快乐、礼乐”的良好品质。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从内部的制度管理及外界的氛围入手,全面加强学校管理和育人环境建设,坚持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并逐步实现管理“四化”,即常规管理规范化,教师管理制度化,学生管理自主化,办学成果特色化。抓实“养正”教育和民族文化进校园突显办学特色,加强有效教研、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研究,努力把学校办成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向往、家长信任、社会声誉好的边疆农村现代示范性学校。
以2013年9月德宏州教育局把芒市镇中心小学确定为第二批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契机,我们抓住机遇,认真总结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根据州、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领导的指导、帮助,遵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立足课堂教学高效优质,结合我镇学校管理理念,梳理、提炼出符合本镇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养正223”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学校管理已逐步由综合治理整顿、制度管理逐步向文化管理过渡,曾先后获得了州市级文明学校,州级常规管理二等奖,市级常规管理一等奖,州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州级绿色学校,州市“两基”国检先进单位,省州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省州市“平安校园”,州市“德育示范学校”等荣誉。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获得恰恰是芒市镇小学历届学校班子和一代代师生团结奋进、辛勤耕耘的硕果,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不断开拓未来的宝贵财富。历史在进步,时代会变迁,教育必然走向发展的未来,芒市镇小学还会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办出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