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虚词
来源:易贤网 阅读:877 次 日期:2016-12-13 16:17:59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虚词”,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1.【与】

注意读音。(1)yu,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2)当作“参加”时读yu,“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其他都读上声。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 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而其物质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而战胜而得者,其实 《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处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6.【则】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邢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 ”字有“规范”、“准则”之意。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

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已(《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哉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事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

2.【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均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3【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如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岂止降秦。独不伶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与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高考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虚词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099533/13759567129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