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一个词——顾名思义。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名称思考它的含义。
汉语有这样一个规律:语素构成词汇,词汇构成句子,句子构成篇章。很大程度上,词语的意思就是语素含义相加。从这个角度讲,成语的意思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四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这样,理解成语就可以顾名思义。可是有许多成语,“顾名思义”的结果却往往会是“望文生义”。
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知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有三:
一是不知典故。中国有很多成语跟故事有关。比如“三人成虎”,你不能理解成人多力量大,因为它是有出处的。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二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汉语里有很多词,意义不单一。它有常用义,还有非常用义。比如“危”,它有“危险”(如“国危矣”)义,也有“高”(如“危楼高百尺”)义,还有“端正”义(如“正襟危坐”)。那么成语“危言危行”的意思,就不会理解成“危险的言行”,因为它的实际意义是“正直的言行”。再比如“不刊之论”,“刊”是“更改”意,所以此成语就是“不能更改的言论”。
三是不理解词语的比喻义。比如“江河日下”,顾名思义的话,它的意思就是“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但成语一般用它的比喻义——“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
所以,为了避免望文生义,就要熟悉一些成语故事,掌握一些字词意义,理解一些比喻对象。
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语境,区分感情,注意对象,看清范围,辩明谦敬,这样成语才能有十之八成的熟练
多一些顾名思义,少一些望文生义,成语的运用就会更加自如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