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就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後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帜。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於闽南语“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於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流长。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节日.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