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经、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已有百十年办学历史。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现诚邀海内外各类人才共谋大业。
二、招聘需求
1、高层次人才(应聘条件:国家级人才/省部级人才)
部门 | 学科(专业) | 研究方向 | 人数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动力系统与控制 | 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技术 | ||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 光学工程 | 太赫兹技术、光谱检测及成像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学材料、光纤传感等相关方向 | 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 | ||
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测试信息获取与处理、精密测试技术与装置、在线检测技术与装置、特殊检测技术与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工程 | ||
电气工程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高压与绝缘、电工理论新技术 | ||
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业工程、生产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5 |
系统科学/系统工程 | 系统分析与优化、复杂系统与应用 | ||
交通运输工程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
财政金融 | 金融 | ||
国际贸易学 | 经济学、国际贸易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 | 3 |
车辆工程 | |||
环境与建筑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生态学 | 2 |
理学院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电池材料、环境工程 | 4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金属材料加工工程 | ||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机械工程 | 康复工程、微创医疗器械等 | 8 |
生物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化学 | 动物源食品中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及控制、微生物代谢组学 | ||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 | 医学成像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 | ||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 新媒体技术 | 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开发与应用 | 2 |
工业设计 | 交互设计 |
2、教学科研岗(应聘条件:海内外优秀博士)
部门 | 学科(专业) | 研究方向 | 人数 | 备注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制冷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叶轮机械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 | 7 |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技术 | /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能源化工技术 | / | ||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 光学工程 | 太赫兹技术、光谱检测及成像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学材料、光纤传感等相关方向 | 2 |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 | 4 | / | |
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测试信息获取与处理、精密测试技术与装置、在线检测技术与装置、特殊检测技术与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工程 |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监测与控制、嵌入式系统、数据库技术 | / | ||
电气工程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高压与绝缘、电工理论新技术 | / | ||
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1 | / |
系统科学/系统工程 | 系统分析与优化、复杂系统与应用 | 副教授 | ||
交通运输工程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 | / | ||
公共管理 | 行政管理和教育经济专业 | / | ||
财经金融 | 金融学(计量)、财政学 | / |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 / | ||
会计学 | 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 | /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车辆工程 | 9 | / |
环境与建筑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生态学 | 5 | /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 | ||
理学院 | 物理 | 凝聚态物理、光学光电子相关学科 | 5 | / |
数学 | 概率统计 | 教授 | ||
代数学 | /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功能纳米材料 | 8 | 副教授 |
聚合物微纳复合材料构筑或高分子合成 | ||||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储能材料 | 博士后 | |||
材料学/环境工程 | 水体大气污染控制和转化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金属材料加工工程 | |||
3d打印材料制备 | / | |||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 | 医学成像技术(CT/MRI成像、核医学成像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 | 8 | 副教授/讲师 |
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机械工程 | 康复工程、微创医疗器械、机械设计与制造、生物材料 | |||
制药工程 | 药物制剂 | |||
食品科学/微生物学或医学,肿瘤分子生物学 | 肿瘤发生分子机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功能 | |||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 新媒体技术 | 数字媒体 | 7 | 教授 |
编辑出版学 | 数字出版、数字媒体编辑 | 副教授 | ||
产品设计 | 交互设计 | |||
广告 | 大数据营销 | |||
专业动画 | 影视后期 | / | ||
视觉传达设计 | 平面设计 | / | ||
外语学院 | 德语 | 德语语言文学 | 6 | / |
英语 | 英语语言文学 | 教授 | ||
日语 | 日语语言文学 | 教授 | ||
法语 | 法语语言文学 | / | ||
社会科学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 | 教授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 |
3、师资博士后(应聘条件:海内外优秀博士,35周岁以下)
部门 | 学科(专业) | 研究方向 | 人数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2 |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 光学工程 | 太赫兹技术、光谱检测及成像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学材料、光纤传感等相关方向 | 6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 | ||
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测试信息获取与处理、精密测试技术与装置、在线检测技术与装置、特殊检测技术与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监测与控制、嵌入式系统、数据库技术 | ||
理学院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化工原理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储能材料、生物医用、药用微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 | 5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增材制造 | ||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 | 1 |
4、其他各类岗位需求登录http://rc.usst.edu.cn/查看
三、招聘办法
(一)高层次人才
1.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针对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包括:年薪、科研启动经费、购住房补贴、一次性安置费、过渡住房以及子女就学等内容。特别优秀或者学校学科建设急需人才相关待遇可实行一事一议。
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入选者和其他相当层次人才。
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包括:上海市“千人计划(创新)”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知名大学教授、“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和其他相当层次人才。
通过本校申请获批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相关待遇参照同层次人才待遇标准。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资助不计入年薪,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2.应聘方式
应聘人员请将个人详细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受教育情况、主要论文论著、科研和获奖情况等)发送至下方联系邮箱,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人才称号及应聘学科。
联系人:李维佳 安栋
电话:86-21-55271605
联系邮箱: liweijia@usst.edu.cn,andong@usst.edu.cn
(二)教学科研及其他岗位
1.应聘方式与应聘时间
应聘者登录上海理工大学人才网http://rc.usst.edu.cn/,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在线申请职位。
四、招聘流程
1.应聘时间:自发布之日起至2017年06月13日。
2.资格审查
学校将对收到的应聘材料进行审查,按照一定比例,在符合招聘专业、招聘条件的应聘人员中择优进行面试。
3.面试
学校采取部门、学校两级面试方式,面试内容主要测试岗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可采取提问答辩、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
4.政审与体检
综合面试结果,确定拟录用人员,对其组织政审与体检。
5.拟聘人员的确定和公示
根据政审、考察结果,对拟录用人员在21世纪人才网和本单位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公示无异议,报上级主管部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再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公示如有异议、影响聘用的,根据查实结果确定是否录用。
6. 外省市社会人员,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一年以上(在有效期内),计算截止时间为2017年06月13日
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