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路面突然塌陷,制造“走路死”;气体泄露爆炸,公众生命财产毁于一旦;“春城无处不开挖”,马路频演“拉链门”……所有这些看得见的问题,往往有着看不见的原因;也可以说发生在地面上的这些问题,其症结往往藏于地下——城市地下管线出了问题。
长期以来,地下管线问题之所以积重难返,甚至被人为忽视和遮蔽,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政绩观的错位。而政绩观的错位,与市政建设决策的民主参与不足有关,与官员的考核与升迁机制有关。由于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正如某位市长所指出的,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
李克强曾指出,我们的城市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百年大计。诚哉斯言!这种判断超越了“下水道是城市良心”的认知,提升到城市管理者必须讲良心的责任高度。也唯有重视了看不见的地下,才有面子可言。
综上,在当前的背景下要筑牢城市里子,一方面要针对既有城市扩大地下管线的建设规模,以及加强维修养护,同时要重视未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统筹规划,将规划视为解决问题的首要一步。
另一方面,中央层面要进行“硬约束”,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时应增设对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考核的指标,对市政管理者的关注方向进行引导。在中央“硬约束”的同时,地方城市管理者也应该对自身进行 “软约束”,提高自身对于城市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管理机制,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错误观念,真正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惠及于民。
除此之外,解决地下管线问题,必须把责任前移并贯穿到管线的规划、审批、建设、监管全过程,层层分解,环环落地,既要打破各自为政、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还应健全法律法规,厘清部门权限,让管理责任清晰可见,真正做到“权随事设、责随事定、人随事走”。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光鲜的外表,更需要打牢支撑城市光鲜外表的内在。只有里子牢靠,面子才能长久。否则,徒有其表,无论再光鲜,也难成人们期待的生活之所、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