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国家工商总局2015年12月28日通报称,10省区集中开展的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抽检,检出成品油样品不合格率为18%,油品质量不合格的加油站188座。为环保不降油价、为治霾开征费用,“天天蓝”的代价与成本蹭蹭上涨。在单双号限行等举措都治不好尾气之患的背景下,油品质量自然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深度解析】
[综合分析]
油品质量差、标准提升严重滞后等,一直饱受社会诟病。随着近段时期不少地方严重雾霾天气的一再出现,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成品油油品存在的质量问题。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造成尾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油品控制标准不高,汽油中烯烃、芳烃含量过高。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项研究发现,造成城市雾霾的罪魁祸首是汽油中烯烃、芳烃等有害成分。目前我国的国V标准中,除硫含量达到欧V标准外,对烯烃、芳烃等有害致霾物质的含量要求较为宽松。
目前全国油品普遍为含硫量150ppm以下的欧Ⅲ标准,则既是对于油品质量差系造成雾霾天气直接原因之一的证实,同时也是对于我国消费者“花世界上最贵的油钱买质量最差的汽油”说法的证实,不单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程度被加重,而且也是对于广大成品油消费者权益的侵损。
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乘用车的快速增长,决定了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必须与之相适应。从利于民生和公众健康的角度,着眼长远,未雨绸缪,这是国内石油行业、几大企业的职责所在、责任所在。
[存在的问题]
油品升级要从顶层设计,自然该由政府主导,但在油品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却把这一“重任”交给一些行业组织或龙头企业去做,即有“大标委”之称的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小标委”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机构决定着我国成品油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而在这两个机构的人员构成中,石化系统人员占到九成。可以想象,出于利益考量,大小标委制定出来的标准,难免缺少公信力。现实中,每一次成品油标准升级都一波三折,也正是缘于制定机制不合理。
[对策措施]
首先,提高标准须先打破油企在标准制定上的垄断地位,由国家强力主导,改变现有定标机制。
其次,抛开标准问题,提升油品质量,炼化企业责无旁贷。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油品质量升级,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最后,长远来看,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入手,从根本上化解油品质量提升成本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