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冰川融化,海水吞没大陆,城市瞬间冰冻……这是电影《后天》呈现的灾难场景,也是艺术家与科学家、环保人士对人类未来所作的同一个预言。这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转而给人类带来种种危害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在今天就已不得不接受后天的拷问:人类最终将有怎样的未来?灾难性的“后天”与人类的今天有怎样的关系?人类该用怎样的行为去影响“后天”?
自从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诞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时至今天,我国又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使我国境内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匮乏、气象灾害频发,一些疾病的流行、粮食产量的波动和物种的灭绝,也可能与此有关。气候变化使本就多灾多难的神州雪上加霜,对炎黄子孙的生息繁衍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如果任由气候变化发展下去,“后天”式的灾难可能降临华夏大地,万里中原可能成为不毛之地,中华民族可能不再有未来,我们的子孙将上哪里寻找后天?
后天源于今天,后天的灾难是今天行为的结果;后天代表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不断拷问我们,迫使我们检点今天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检点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是碳排放,是各种高能耗、高碳量的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
处在工业化阶段的我国,基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偏于重型化,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巨大,煤炭、石油能源的消耗量高居世界首位;其次,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煤炭的采掘和使用正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第一因素;再次,我国能源利用水平不高,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到10倍,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持续暴增。要扭转这种趋势,改变子孙面对灾难性后天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要改变后天命运,就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低碳排放量的新兴产业;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逐步淘汰高能耗产业。要改变后天命运,就必须强化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旧面貌为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形象。要改变后天命运,就必须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科技创新掀起一场绿色产业革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要改变后天命运,就必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重拾节约传统,少开一次车、少用一度电,调低空调的功率,过亲近自然的绿色生活,一同拥抱一个更加低碳的时代。
后天的英语表示是The day after tomorrow——明天的明天是后天。后天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我们加快低碳转型,一个低碳的今天定能迎来一个明媚的后天;如果我们无法顺应低碳时代的要求,不改变高能耗的行为模式,后天对我们的拷问注定将成为一道无从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