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0.4亿元!这是2015年上海税收的总数字,也是上海税收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在这个数字中,包括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如果剔除这一部分,上海的税收仍高达9886.1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1.3%。
这个数字非同寻常。1.12万亿元税收,相当于甚至超过了一些省份的GDP;2015年,全国总税收超11万亿元,上海的1.12万亿元约是全国的1/10;全国税收同比增长为6.6%,上海的增速接近全国的两倍。
值得玩味的是,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上海经济的增速先从两位数滑落至一位数,此后的几年中,其经济增速连续列全国末位。为什么在经济增长下行之时,税收却会有如此高的增长呢?
纳税百强新势力出现,新的支柱开始形成
上海公布税收总收入时,同时公布了纳税百强榜。百强榜上,入榜门槛较2014年上升,同时,几股新势力开始出现,它们成为上海税收的重要来源,成为名副其实的“纳税奶牛”。
最强劲的新势力是金融业。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中,金融业企业占席最多,高达47席,较2014年42席增加5席,共缴纳税款956.4亿元,同比增长36.8%,占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税收合计数的60.8%。上海市税务局有关人士分析,上榜的金融企业呈现“三个增多”的特点:进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增多,由2014年的5席增加到7席,其中“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高居榜首;其次是金融要素市场企业增多,由2014年的3席增加到5席,“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次入榜;三是银行业全国性业务总部增多,随着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国有四大行和商业银行纷纷抢滩上海,本次有7家全国性业务总部上榜,比2014年增加2席。
第二股新势力来自工业。工业纳税百强企业中,六个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占有重要地位,占59席,缴纳税收777亿元,占工业纳税百强企业税收合计数的44.5%,反映出上海重点工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贡献税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另一个新势力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制造业表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一些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也榜上有名,反映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和经济税源增长点的发展态势。
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板块非常夺目。2015年在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中占53席,工业纳税百强企业中占11席。上述合计上榜64席企业中,28户企业为涉外企业,包括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
百强榜单说明,上海经济新的支柱已形成,并逐步发挥出重要作用。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发展韧性和张力提升
“罗马不可能一天建成”,这些新势力的出现,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近年来上海经济不断结构调整的结果。
时间回到10年前,上海的“纳税奶牛”可不是这些行业,而是钢铁、汽车、房地产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上海经济出现了负增长,上海没有因此止步,而是变危为机,全面推进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为了实现这一转型目标,近几年,上海淡化了GDP,甚至在2015年直接取消了GDP增长目标。
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是上海发展模式的重大目标。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以为,服务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高效益、广就业、强拉动、低污染等特性,是当今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经济形态。目前,上海经济发展正在转向现代服务经济的轨道上。
顺应目标,上海措施不断。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出台,中央有关部门与上海一道,加速了上海金融机构及市场的集聚,金融行业创新发展也在提速,这是上海金融业快速成为新支柱的重要原因。
2013年,上海自贸区建设启动,为上海开放经济再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此后,上海又提出了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发展目标,为新的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的集聚创造了新的可能。
这些举措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上海的“十二五”目标正变成现实: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以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
从纳税榜单看,房地产企业、传统商业企业下降明显。房地产企业由11席减至7席,且排名大幅下降,都位于50名以后,一定程度上说明,上海经济对房地产依赖正在减弱。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商业企业由29席减至24席,且名次下降较大,前十位中由3席减至1席。相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榜单中的席位从4席增至6席。
没有了GDP增长目标,上海却赢得了发展的收益。这表明,坚持转型,咬定目标不放松,虽然要付出一些短期成本和利益,但最终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张力。
降税仍有空间,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很大
上海的GDP总额约为2.4万亿元,税收则高达1.12万亿元,接近GDP的一半,是否是税收过高了?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以为,税收的项目不是地方能主导的,所以,不能认为上海税收高了,是因为税收多收了。事实上,经过营改增的试点,上海第三产业整体税收税率有下降。
当然,孙立坚说,在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不断扩大时,税收如何更好服务行业和企业,还有很大空间,需要进一步探索。如果税负降低了,新的企业会不断增长,表面看,税收会降低,但是,这些新增长的企业又将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
普遍认为,上海税收接近全市GDP的一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税基扩大了,很多增长领域被低估了,有许多领域甚至可能没有列入我们传统的一、二、三产行业之列。而且很多领域还将有增长井喷的可能。
上海自贸区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自贸区新增的企业接近2万家,这个增长速度是过去的几倍。还有创新创业企业的增长,也是上海一个重要的增长极,表面看,这些企业还很幼小,不可能有太多的税收,但是,它带动了就业、消费以及相关行业的增长,它的效应是正向的。
还有针对高净值人群的服务业,也是上海的一大增长点,而这一增长点过去是不统计在内的。比如,保姆业等,可能没有直接的GDP数值的统计,但是,它对消费及增长都有巨大贡献。
“上海税收过万亿难能可贵,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孙立坚分析,“金融业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与近年来的货币政策等有关,但是,金融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波动大,随着股市的起伏、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金融业的风险防范显得突出起来。要保持金融业支撑地位,上海仍需要付出许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