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高考改革,其影响涉及整个教育链条,对高中教育的影响更为直接。走班制授课、学生自选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等,都对高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师资配备等带来了颠覆式的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新高考”考试与招录方式的改革使得高校的生源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也势必面临着尽快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突出专业特色与办学质量的挑战。而对于一批高水平大学来说,面对“赋分制”的计分方式带来的区分度下降的难题,如何提升选拔的精准性也成了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这一轮高考改革将为高校提出新的挑战,并将“倒逼”高校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实践。
一二批次本科合并,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录取分数可能很悬殊
2016年上海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已经开始。今年是上海普通高校考试招生首次实行一二批次本科合并。原来的一本批次填报4个平行院校志愿、二本批次填报6个平行院校志愿,今年变成了一次性填报10所本科院校、总计60个专业志愿。不少家长很焦虑:如果学生填报志愿不当,被高校退档后可能一落到底,直接跌到本科批次录取之外。
同样焦虑的还有大学。“在招生录取方面,批次合并、按照专业(类)或者科目选择分组等单位投档录取等措施,让生源竞争形式发生变化。”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史贞军说,“以往有批次区分,一本学校之间对比和竞争中国足彩网,一般生源最低也不会低于一本线,二本院校也类似。批次合并后,这些界限就没有了。同时按照专业(类)或科目选择分组等单位投档录取,将更加直接地面对与其他学校类似专业的比较和竞争。学校和专业都要想办法吸引生源。”
浙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高建明的想法也与此类似,“高校的冷门专业、传统专业、长线专业的招生压力将激增,同一学校各专业间生源结构、学科基础和录取分数差异化将更加明显。”
有业内人士分析,方案实行后,名校某些相对较弱的专业招生可能比不上特色院校的优势专业;有的高校会在一些特色学科建设上下更大的功夫,因为名优专业办学会有更好回报,搭车名校的低水平专业则有可能被淘汰。今后的大学排名将从“一列纵队”变为“多路纵队”。
“填报志愿方式的变化,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影响固然不算大,但也可能会出现同一所大学内,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分数悬殊的情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分析。
当下,多所高水平大学正在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宽口径招生、交叉培养,鼓励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据兴趣特长自由转专业,“如果不同专业的考生进入大学后,分数相差悬殊,是否还能自由转专业?如果还可以,是否会成为新的投机与寻租空间?”采访中,几所高校的招办负责人都有些担心。
浙江大学本科招生处处长王东分析,这对高校来说是一种倒逼,以前某些弱势学科想“依靠大树好乘凉”,在学科建设上有惰性,高考改革将压缩他们的偷懒空间,倒逼学科建设的提升。高建明则认为,高校还可通过部分专业合并,专业类招生“抱团取暖”,降低单个专业招生计划数量少的影响。同时,各专业要让学生在对专业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分流,提高学生的兴趣理想与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匹配度。
对此,长期从事高校考试招生研究与实践的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提醒,高校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然后设计基于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选考科目自由组合,生源知识结构差异可能较大
对于文理不分科、“3+3”新高考科目组合和多元评价录取,高校大都表示支持。不过,如何制定更合理的校测方案,拓宽选才视野,以及不同专业招生时该怎样科学地选定科目组合,以便为日后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好的条件,使招生更具科学性,对许多学校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对于目前许多高校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强大的外部力量的助推。”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觉得,文理不分科、选考科目自由组合,以及在录取中,学生选择的3门选考科目仅需1门与高校设定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相匹配即可,意味着生源结构将更加多元。这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同时也将给高校专业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工科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因此,浙江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确定的选考科目要求范围是物理、技术、历史。由于学生仅需1门选考科目相匹配就可报考,假如学生选考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就有可能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一些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毕竟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建筑学离不开物理科目的基础知识支撑。
针对生源层次的不同、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显得更加重要,倒逼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挖掘凝练专业特色,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开设一定的基础选修课,创造条件给学生“补短板”。
王东认为,高校对报考学生提出不同专业的选考科目范围,这对许多高校来说还是第一次,这就要求各个专业的老师提前考虑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并提出招生标准。而在这项改革之前,非招生办的老师们几乎不会考虑这些问题。
高考分数不是唯一标准,精准选拔人才可能更难
按照这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设计,以后高校录取学生,需要依据3部分内容: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评价。其中,综合评价是最体现高校自主性的部分。
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郑益慧教授表示,他们对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非常欢迎。“它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在单一考分之外找到真正适合学校的学生,考生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但在采访中,许多高校招办负责人也直言不讳,一流高校精准选拔人才,仅依靠综合评价还不够。以上海为例,今年上海试点高校实行综合评价录取的办法,都是按学生高考成绩占60%、高校面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占10%的比例,合成总分择优录取。不过,除了复旦大学在沪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540人、上海交大650人外,其余7所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比例均不超过在上海招生总计划数的5%。
高校招办负责人普遍反映:这一轮高考改革中,部分省份实行“赋分制”的计分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区分度。因为尽管细分为21级,能获得最高等级分数的考生数量,仍然可能超过北大、清华等高水平院校在这个省的招生人数。如何从第一梯队的考生中进一步挑选出适合的学生,实现精准选拔,成为这类大学首要面对的难题。
为此,不少高校提出,综合评价辅之以自主选拔的方式是未来高校探索的方向。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教授介绍,已在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路上探索超过10年的复旦大学,去年曾进行调查,将历年来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生与一般普通本科批次入选的学生进行同样范围样本的比对追踪,结果发现,前者较后者的进校高考成绩低了10—20分,但入学后,前者的平均学习成绩较后者高出一到两个档次。在校内参加创新活动、社团活动,海外高校研究生录取比例,就业等方面都有优势。
陈跃红也强调,当前,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力度非常大,培养方案已经从最初的专业教育,提升到通识教育,再提升到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阶段。而目前高考改革方案的设计,还没有满足高校分层及了解学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需要,因此,在综合评价仍在探索过程中的时候,辅之以科学、严谨的自主选拔是有必要的。
“当然,这就对高校自主选拔的制度设计与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使得自主选拔不会被人为钻空子;一方面,要提升自主选拔的科学性,通过科学设计,让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陈跃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