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过程
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储存、提取
3.记忆的种类
图尔温将长时记忆分类: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根据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也有整合论和定位论,但是还包括一种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的SPI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
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 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潘菲尔德(Penfield,1963)在医治严重癫痫病人时,进行了开颅手术,开颅后他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颞叶,
引起了病人对往事的鲜明的回忆,
甚至听到了过去曾经听过的歌曲。科恩(Cohen)在给抑郁病人脑的不同部位电击时发现,电击右脑,损害了形象记忆,
但不损害言语记忆; 电击左脑,损害了言语记忆,但不损害形象记忆。鲁利亚(Luria,1972)发现皮层下组织与记忆有密切关系。
他指出,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
(3)SPI理论:功能模块。 SPI是串行、并行、独立的缩写。 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记忆的细胞机制包括:①反响回路: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它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看法。用白鼠跳高台的实验。②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是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③长时记忆会伴随着脑解剖结构的变化。
长时增强作用: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活动增加。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利用长时程增强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期数小时乃至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RNA分子结构承担的;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感觉记忆: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保存时间短暂,但有较大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为来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并进入短时记忆。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感觉记忆的编码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整体报告法、局部报告法(参见实心)
斯伯林实验:
①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 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当数字少于 4 是,全部正确;多于 5 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
②局部报告法:按 4 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呈现 12 个英文字母 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高音、中音、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 9 个。→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
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
感觉记忆的保持与转换:
斯伯林实验:
变化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 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 150ms 时,回忆为 75%;延迟 300ms,55%;0.5ms 之后,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相同。
实验表明: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
3.感觉记忆的特征(新增)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没受到注意或加工会很快消失。视觉信息约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钟内衰退。
(2)感觉记忆的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感觉记忆是原封不动地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加以登记的,(若有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
(3)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的含义
1. 短时记忆的含义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约为一分钟左右,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短时记忆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它在心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当前正在做什么。其次,它是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例如,我们阅读的不是许多点和线,而是完整的字词和句子。第三,它在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故又称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过渡阶段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着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觉醒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组块: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加工深度:对信息思维过程的种类和复杂程度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复述是短时记忆储存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的刺激干扰而发生遗忘。
复述又分为两种:保持性(机械)复述(remaitenance rehearsal)和精细复述 (elaborative rehearsal) 。保持性(机械)复述就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精细复述就是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如要记住电话号码:7011997,只要记住香港回归的日子就行。
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检索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parallel processing scanning):是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即将目标项目与短时记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假如真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检索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serial self-terminating scanning):是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检索。如果是这样,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就会越长。另外,找到目标项目(肯定判断)就不再需要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否定判断)反应时的短。
(3)完全系列扫描(serial exhaustive scanning):是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判断。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随项目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有同样的反应时。
4.短时记忆的的特征(新增)
5.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中枢执行系统:由注意控制的系统,它与集中注意、计划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②视觉空间模板:保持和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映像
③语音回路:储存和复述以言语为基础的信息
通过双重作业任务可以检验这三种成分在功能上的独立性:
工作记忆: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是经过一定加工的,它的容量没有限制,它就象一座图书馆,储存着我们经历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我们的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长时记忆的信息的来源大部地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加工,也有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如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张春兴,1991),闪光灯效应(flashbulb memory),即人们对引人震撼事件的记忆深刻的现象。在闪光灯效应影响下所产生的深刻记忆,称闪光灯记忆。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语义编码:
在短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听觉编码,在长时记忆中则主要是语义编码,即在长时记忆中人们中国足彩网的是对一般意义或一般观念进行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某些细节,也就是说,长时记忆中语义编码占主导地位。
(2)视觉编码
尽管在长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语义编码,但人们也将视觉编码的信息编入长时记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是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方式对刺激材料进行编码的。例如,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记忆,既有关于事情是如何发生,如何进行的事实过程的记忆,也有关于该事件的具体图象的记忆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在储存阶段,已经保持的经验会发生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
记忆恢复: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立即测量的成绩更高,这是海马系统的长时增强作用。
储存的条件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复习:复习要及时;按照遗忘曲线先紧后松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序列位置效应,中间部分加强复习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笔记、卡片、提纲等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营养、蛋白质、吸毒、酒精、脑外伤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比回忆更简单、容易。
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然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人们过去经历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有几个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影响提取的因素(1)对信息的组织、(2)时间间隔、(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情绪、兴趣、(5)干扰、(6)人格差异
舌尖现象:话到嘴边说不出来,一种多因紧张引起的提取失败
4.长时记忆的特征(新增)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
2.遗忘曲线(the curve of forgetting)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研究。他在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著作《记忆》, 使他成为第一位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是无意义音节(中间一个元音,两边各一个辅音构成),主要是为了避免已有的经验产生意义的联想对记忆保持量造成干扰。他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即遗忘曲线(见黄书P375,图9-16)。从曲线上可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减慢,一句话概括:先快后慢。
3.遗忘理论
(1)、痕迹衰退说(decay theory)
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的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说法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一些物理、化学的痕迹随时间推移也是消退的。但该学说很难用实验加以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下降,很难说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2)、干扰说(interference theory)
该理论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主要有两种: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抑制作用。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前面学习材料的抑制作用。缪勒和皮尔扎克首先发现这种现象。对一段较长材料的学习,往往是两端记忆得效果比较好,中间效果差,就是因为中间受到了两种抑制的影响。
(3)、压抑说
该理论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如弗洛伊德在给精神病人做催眠时发现,许多病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他认为,这些经验被压在潜意识中,回忆他们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于是就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如爱德华大夫中的病人。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由于情绪紧张而无法回忆的情况,如在考场上。
(4)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4.影响遗忘的因素
影响遗忘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4)识记者的态度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