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高考中不求超常发挥,只要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已经达到了考试的基本目的。当然,能超常发挥最好,但是这种事情可遇而不可求。因而,考试临场需要把考试技巧和应试心理有机结合,使二者达到基本统一。根据20年组织考试的经验积累以及多年考试研究,我以为考试临场需要“八项注意”。
1.缓解考前紧张。随着考试临近,考生心理趋于紧张,而且是越来越紧张;而在考生对号入座之后、卷子下发之前,当然会有一段查看入场情况、检验考生身份、核对考生信息、宣读考场纪律等环节,因此,许多考生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忐忑,有些考生甚至心跳快,脸涨红,手发抖。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提醒自己“不用紧张”,“不要紧张”,做深呼吸,看看窗外远方,或者掐掐虎口,按按太阳穴,准备文具,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2.规划考试时间。考试检测,是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的辩证统一和完美结合,考试就是要通过时间和内容的考查决定学业水平的高低。因为平时的考试和练习组织者往往为了节省用纸,印制试卷时总是让字体小一些,行距小一些,页边小一些,因而试卷也就会小一些或者小许多,而正规考试试卷一般比较长,或者大一圈,或者多一页等,而考试内容一般不会增多。这时候应该先“打量”一下试卷,确认一下题量,最好不细看题目,并且本着适度“前紧后松”的原则规划考试时间,免得一边答卷一边担心,扰乱思维,影响发挥。
3.做好“克难”准备。考试,特别是高考这一类正规考试,就是要求考生经历“攻坚克难”的过程,每一道题目就是一个程度不同的困难,就是一个曾经遇见或者可能从来没有遇见的问题,就要考查谁更有勇气和智慧去克服困难。命题一般的原则是难易有梯度,题型有创新,考题内容的选择和题型的变化凝聚着命题专家的心血与智慧,所以,猛一看试卷有陌生的感觉很正常,只要认真看一看,仔细想一想,耐心琢磨一下,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
4.认真依次答题。试卷命制一般题目从易到难,形成一个适合的梯度,最后的题目往往最难,这样便于检测出学生真正的学业水平;因此,答题应该“先紧后松,依次答题”为好。因为有些题目看似难做,其实不然;有些题目看似容易,其实做不出来;所以会让我们“顾后”做不出,“瞻前”又来不及。平时基础较好的考生,就一题一题认真做下去,实在不会的再丢掉;平时基础不好的考生,则可以放弃明显不会的题目,依次解答会做的题目。尽量避免专找“会做”的题目做,出现“做着这一题,想着那一题;做做这一题,再做做那一题”的现象,反而影响正常发挥。
5.排除其他影响。正规考试过程中往往有许多干扰,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干扰并力求排除,我们可能正常发挥。一是答题时有些考生喜欢“观敌料阵”,则往往是自己吓了自己。当你看看别人答题的时候,一定是所有人都在奋笔疾书,只听“嚓嚓”书写的声音,于是自己非常着急,因为自己用了许多时间进行了思考。其实,当别人看你的时候,也发现你和大家都在“嚓嚓”地奋笔疾书。二是当听见别人翻试卷的声音的时候,许多考生就会紧张:他居然已经做到下一页了?其实,许多人是因为不会做而做到下一页,或者先翻看后面。只要我们规划好时间,就无须紧张。
6.避免麻木紧张。有些考生考试时十分紧张,紧张到连自己都没有察觉,也就是说考生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紧张。这样的考生会在这样的潜意识下不由自主地一题一题做下去,至于做得正确与否则不在思考之列。潜意识紧张容易造成思考不深入,出现许许多多的因为“不细心”而造成的错误、失误,许多“不细心”“马虎”“粗心大意”等问题,恰恰是因为潜意识紧张造成的,而我们常常误以为是“习惯不好”。因而,考生应该不断检查自己和提醒自己:我紧张了没有?我不要紧张!还要提醒自己,这个题目就这么简单?会不会还有其他问题没有看出来?自我提醒是非常必要的考试心理。
7.最后时间再规划。一般考试,最后15分钟会有一次提醒,提醒考生抓紧时间,而提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是告诉你剩下时间有限,你需要重新规划。最后的提醒就是要你合理利用最后15分钟,这个时候考生应该重新规划考试时间,如果所剩题目不多,可以按部就班做下去;如果所剩题目较多,按照正常进度做不完,那就应该重新选择答题重点。15分钟一般相当于整个考试时间的十分之一,还能做一些题目,是做最后的难题,还是回头做“存疑”的题目,还是检查试卷,考生应该做出选择。
8.用好最后两分钟。“坚持最后5分钟”是战争的关键,用好最后两分钟则也许就是考试的关键。最后两分钟考生还可以做下列重要的事情。一是作文要写完。作文不怕短,就怕没写完;短了要扣分,没完是失误;实在不行,考生可以给作文加一句话结尾,以表示作业写完了。二是检查答题卡。看看答题卡有没有填涂,填涂有没有问题,填涂是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还可以补救。三是再看“不死心”的题目。在以上两项工作检查结束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再看答题时没有想起来却又“不死心”的题目,也许,这时候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