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病人,医生是热情一点好,还是冷静一点好?有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位肺癌病人床前,医生客观地陈述了病情、治疗、预后等一切与病人有关的情况,包括还能活多少天,似乎他正在朗读一份无关痛痒的产品说明书。病人和家属悲愤无奈地看着他,怀疑他是否够格做一名真正解除病人痛苦的医生。换了一位年轻的住院医生,她走到病床边,一说到病情,看到病人和家属痛苦的脸,就禁不住拥抱病人哭了起来,久久不能平息,后只好先回到办公室缓解情绪。病人和家属不禁又疑惑:一位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住、方寸大乱的医生,可以冷静地治病救人吗?如何把握面对生死的冷度和热度,对医生来说,真是一个难题。其实,这是一个普适性的难题,它不但存在于医生的心里,也弥漫在考研的空气中。
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一下自己的考研决定和内心感受,你就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真是有点像那个冷血的男医生,或者那个热情过了头的女医生——我们看待考研这件事,也许太儿戏了,又也许太紧张了。
一个学医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进了医院工作,却被分配去危险性很高的放射科,而且看不到“翻身”机会,于是决定考研,跳出苦海。可他的复习计划却是按照两年来制定的,原来他并没有打算第一年就考上。那为什么还要报名去考呢?他说:“我想试试手。”这样的回答,我们在许多考生中间都能听到,似乎他们的青春无边,挥霍不完。然而,你冷对考研,考研又怎么可能热对你?心里存着一个“二次机会”的出口,复习起来就有了偷懒的理由,吊儿郎当地晃悠过去,一年的青春就打了水漂。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心里想着去做分母,那就肯定是做分母去了。问题是,第一年的试手,真能成为第二年的热身赛吗?倘若考研出现了审美疲劳,加上逃跑的出口不复存在,真枪实弹地上阵却只能盲打盲撞,乱冲一气,又有多少奇迹值得期待?那位想脱离苦海的医生,连试了两次手,至今还只能继续坐在工作室里忍受着他并不喜欢的放射性。
考研温度不达标,往往源于这个决定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有人是拿考研来逃避就业,有人是被家人的殷殷期望“押”上了考场,还有人是为了缓冲留学申请的时间压力,找一块跳板……考研只是人生种种无奈的超级替补,又怎么热乎得起来!“别人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不小心,考研就成了桥上那道装饰人生的风景。
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被动考生相反,有些人却对考研热情有加,甚至神经紧绷过度,以至于过犹不及,落个殊途同归的下场。
什么时候考研温度会超标?专业伪兴趣是可怕的原因。某某专业很吃香,削尖了脑袋也要跨专业考这个专业;某某专业很好考,飞蛾般扑将过去;某某专业前景看好,荷尔蒙又再次升高……可是热情似火地爱了半天,却发现眼前人并非梦中人,热血沸腾不过是自欺欺人,掩饰无爱婚恋的尴尬。当真相登场,血压骤降,又有几个愿意忍受那份剧终人散的凄凉?
因为感情这份甜蜜的负担,因为光宗耀祖的这份虚幻,因为争强好胜的狂妄,因为经济压力而孤注一掷的彷徨,甚至是被渐长的年岁“逼上梁山”,被另类减肥的决心“拖下泥潭”,都有可能导致考研体温虚高。当你的考研在发烧,你还能拿出多少冷静去追逐心满意足的答案?
有人说,考研有三种境界:用手,用脑,用心。用手考研的人是机械的人,缺乏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每天兢兢业业地复习,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用脑考研的人是聪明人,知道找捷径,总结提高效率的方法,却找不到佳状态;用心考研的人则不同,不但用智慧来做事,更重要的是靠信念来成事,他们的考研是听凭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意念:把心放飞,追逐梦想——这才是考研的高境界。把考研融入梦中,把心融化进考研复习的进程里,你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前考研问题”“后考研问题”控制体温,你才可以像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一样心无旁骛,镇定地施行考研这台大手术,妙手回春。
有人拿儒释道的处世态度做过一番妙喻。这三种不同信仰的人去打篮球,儒家的人会上场积极拼抢,道家的人看见拼抢那么激烈则很不解:“不就是一个篮球嘛,有什么好抢的,一人分一个不就行了?”而佛家的人却气定神闲地问道:“这里真的有球吗?”考研人当然不会问考研存不存在,但是希望“一人分一个球”的,或者在场上拼抢得太凶狠的,却大有人在。这时候,是不是该调节一下温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