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快到了凤凰花开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泪水,有离别,在飞扬的花瓣中,曾经同窗四载的学友为了各自的理想又将奔向远方。对于一只脚已经跨出大学校门的大四学生来说,很多事情已经来不及多想,很多之前的抉择到现在已是尘埃落定。然而,对于大三同学来说,一些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不得不加以认真考虑。曾经的贪玩,曾经的任性,都会在未来的一年的时间里因为责任而有所改变。
怎样的思想决定了怎样的方向,怎样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拥有着什么样前进的力量,而这些力量终可能让之前的理想完全变了模样,可能更好,亦可能更坏。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一方面说明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认识自己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同样地,这句话也适用于考研:什么是考研?如何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两个问题既涉及到对于研究生的认识,也涉及到对于自身的认识,还涉及到如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认识。
“考”还是“读”,这是一个问题
“考研”这种称呼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对象不一致,很容易让人对研究生产生一些误解。这种叫法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种“考”的行为,关心的是“考”,而不是“研”。本来是为“研”而“考”,后却本末倒置,心中有“考”而无“研”。于是,本是一种学术行为的考研,转变为一种潮流。由于适应了这种从初中,甚至小学,一直到大学过五关,斩六将的种种考试,而忽略“研”背后所蕴藏的一些更加重要的信息,由此造成的误解更是数不胜数。考只是一种手段,尤其作为一种选拔手段的时候,它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暂时的。重要的是有没有想过,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是通过两年半,或三年时间读出来的。而且,要想读好,就必须要心无旁骛,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进行大量思考锻炼出来,不是像在大学时那样晃出来的。有没有做好这些心理准备,是作为一个希望进入研究生学习的人必须思考的。否则,浪费的不仅是财物,还有宝贵的青春。
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员,充实国家的科研力量,而目前读研在很多人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培训机制。老一辈的大师常说:做学问一要不怕吃苦,二要耐得住寂寞,三要甘于清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读研就一定清贫,但至少要做好付出的准备。考研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读研,“考”研是一时的,读研却是需要三年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更长。在决定考研之前,好能仔细思考下到底适不适合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做学问,至少在未来的三年时间内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确实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提高。